匠造非遺 堅守傳承 | 永興坊皮影雕刻傳承人、戲曲博物館館長梁庭僡紀實 | |
發布時間:2022-08-26 點擊數:3788 | |
言之不足,便有了詩,有了曲,也有了戲。有一種聲音,回響在廣闊的天地,落在塬風縱橫的西北,被赳赳硬骨的秦人吼成了熾烈秦腔,這也是陜西人對傳統文化最直接、最樸素的表達。 也正是基于對文化傳承的信念,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色彩,它是歷史的回響,更是未來的呼喚,是千年文化之源滋養的底氣,聲音高昂,穿過厚重的城墻,滿腔正氣,淋漓盡致的展現陜西人骨子里的硬氣。 梁庭僡陜西皮影雕刻傳承人永興坊戲曲博物館運營者(右一)
從小學藝,唱響秦腔風采
梁庭僡,出生于1969年,13歲進入戶縣戲曲學校學藝。生旦凈末丑,唱念做打舞,或深沉哀婉,或慷慨激越,字字入心,聲聲入骨,嘆不夠千秋惆悵,愛恨榮光。
六年學藝之路,滿是辛酸和不易,要把手式、身架、臺步這些基本功練到孰能生巧并非易事,她始終堅信無論多么艱難,也能胸含秦腔般的豪壯,吶喊出無盡的生命活力,嘯出震蕩八百里厚土的氣魄,演繹獨屬于秦人的腔調。 歷時八載 研習皮影雕刻
踏入三秦大地,望盡歲月千年。在學習和專研秦腔的道路上,梁老師為了讓陜西傳統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,讓中國傳統手藝得到更好的傳承,便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(華縣皮影戲)代表性傳承人魏金全,歷時八載,潛心學習皮影雕刻,現為陜西皮影雕刻傳承人。 “一口敘說千古事,雙手對舞百萬兵”,而華麗的皮影,則是由皮影藝人雕刻彩繪而成。沿襲著千年皮影的傳統雕刻手法,精心的選皮、過稿、潤皮、推皮、雕刻、敷色、熨燙、連接等二十余道工序,耗時五天才能完成一件作品,多年來,梁老師也一直在用匠心來傳承著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。 薪火相傳,結緣永興坊
一路走來,梁老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傳承、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,讓非遺手藝薪火相傳?如何講好陜西人文故事,讓非遺文化廣為傳播?“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,必須依托大平臺。”梁老師這樣想到。
借助永興坊對于傳統文化的聚集優勢,尤其是非遺文化的挖掘、傳承、創新、再造優勢,再加上園區每年千萬的強大客流量,梁老師所經營的非遺劇場及傳統文化研學課程,迅速受到了廣大游客和研學群體的歡迎,激發了現代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。
一方舞臺 訴說千載風韻
同時,在永興坊團隊的支持和幫扶下,針對非遺劇場經營、戲曲文化推廣、劇場沉浸體驗等給出了系統化的策略和建議,現已發展成為演出場次高達六百多場,接待研學團隊10萬余人的“明星商戶”,真正達到了永興坊所倡導“讓文化可消費”的目標。
文旅融合,激活文化創新
目前,永興坊戲曲博物館,坐落在永興坊關中樓,重點打造的節目有40多個,包含關中、陜南、陜北三個區域的特色戲曲劇目。其集合了戲曲秦腔、眉戶、碗碗腔、阿宮腔、華陰老腔、木偶戲、皮影戲、曲藝演出和戲曲知識推介、研學等活動;同時還進行戲曲劇本、臉譜、服飾、道具、頭帽、伴奏帶、舞美效果圖、史料文字圖片及實物等的展覽、演示等。將陜西最精彩的戲曲和演藝呈現給了海內外游客。 未來戲曲博物館將容納更多的演藝形式和劇目,為游客帶來更加豐富的非遺演藝和文化體驗內容,真正的把傳統文化的弘揚、推廣和傳播落到實處。 永興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內核,以文化惠民、造福社會為初心,以“傳承文化血脈、踐行文化自信、致力文化發展”為使命,將不斷挖掘、傳承、創新、再造陜西傳統文化,持續幫扶非遺傳承人商戶,使其能夠創造文化、經濟、社會效益。同時也讓更多的市民游客能夠感知、體驗、觸摸到陜西傳統文化,尤其是非遺文化。使其真正做到看得見、摸得著、可傳承、可體驗、可沉浸。
|